内容:
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为了实现六个“E”:E-Office(电子办公),E-Learning(电子学习),E-Scientific Research(电子科研),E-Life(数字生活),E-Working(网络工作),E-Security(网络安全)。具体而言,就是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2、对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3、对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分析。
4、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设计的研究: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及教育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5、应用平台设计与系统规范的研究:建立一个开放的、健壮的、安全的应用平台是为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打好坚实基础。校内信息标准是学校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工作及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6、面向“学校功能”的应用系统设计的研究:包括校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等。
7、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信息处理系统建设,多媒体精品课程系统等。
8、进行管理规范及信息安全保障的研究:对各级运行管理者的岗位责任进行规范,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保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
总之,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平台,软件支撑技术,中间件的技术,应用系统建设,以及到管理规范,安全保障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解决方案。还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前景、技术发展等作了进一步研究。
意义: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校园已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数字化校园这个概念也日益为大家所熟识。数字化校园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校园地理和设施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环境,提高办学绩效。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达到消除“信息孤岛”、资源浪费和资金重复投入,从而降低学校开支。在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指导下,从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蓝图,最终实现提高教学绩效,促进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随着当代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产业”关系相对薄弱或者未能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导致政府对企业的研究发展中心和大学的研究发展中心重复进行投资。从而有专家提出大学非常不适应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为了改进这种状况,一些学校也积极探索建立大学—产业联合研究中心,拓展新的大学功能定位,并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大学传统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改造。作为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力量的大学,尤其面临巨大压力。当地方政府发起建立科学与技术园区、知识化与技术化的社区以及大学教育城的时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大学管理机制的改造,以适应迫在眉睫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进行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的研究不仅对高校的育人、管理和服务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特点:
本课题研究具有如下创新之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未来数字化教与学的高度规划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统筹安排,科学落实,实现教育技术多元化创新。
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服务创新。技术服务与情感服务并重,将高科技与高人文有机结合,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
3、提高全员素质,实现观念创新。通过对人员及时的知识更新,提高思想观念,合理化人员队伍结构,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内容,提升服务管理的层次水平;
4、应用科学发展观,实现管理创新。一是转换职能,互助合作。二是加强各项工作的制度创新。三是加强科学化管理,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四是加强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国内外研究现状:
数字化校园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目前它还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国内数字化校园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软硬件发展不均衡,应用绩效低,缺乏统一标准和平台,职能部门各自为政,资源不共享、应用不集成、界面不统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和资源重复浪费。总之,这样的数字化校园强调环境、资源和活动的数字化过程,而忽视了统一的管理和规划,缺少应用的整合与集成。
本课题预计可达到的水平:
1、促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者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投资的长期性;
2、高校应能根据自身的特点,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制定出合理的分阶段建设任务;
(3)通过对高校的应用平台建设的分析,能使高校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应用;希望能够建成具有一次性身份认证、个性化界面、统一的数据平台、开放的软件体系结构,统一的操作模式和易于使用的、数据相互关联共享的校园智能平台;
(4)通过对高校的应用系统建设的分析,针对科研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学生数字化生活体验等提供多方面的可行性建设方案,进行合理的应用建设;
(5)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和安全保障体系,让数字化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